乡人大积极宣传 山村来了旅游大巴

来源:茶洞乡人大   作者:李慧林   发布时间:2015-11-5

山里惊现美景

10月27日上午,处在大山深处的仁义村委可热闹了,五辆旅游大巴载着满满的游客稳稳地停在了篮球场上,村民们都围上来想瞧瞧这些外来的客人究竟来做什么。

原来,不久前有村民在仁义村委川岩村的东北面3公里处发现了7个气势磅礴的瀑布,被当地的村民称为白水滩瀑布,瀑布从陡峭的石岩上倾泻而下,一会儿弯曲生幽,一会儿喜泪涟涟,瀑形多变,绮丽多姿,它们与山村美景相映衬,煞是壮观。

一路上茶洞乡区人大代表周新发跟笔者介绍:这个地名叫川岩,新发现的7个白水滩瀑布,每个落差都很大,中间那个最高有60多米,最底下那个也有30多米。

跟随驴友的队伍,笔者了解到,他们有的从朋友的口中,有的通过微信公众号,有的从报纸上,还有的从桂林生活网了解到桂林有这么一个生态优美,景色秀丽的地方,新发现的瀑布比古东瀑布更原始,更值得去探索发现。

在周新发的带领下我们抵达白水滩瀑布群,顿时被眼前的美景怔住了:源源不断的山泉从垂直的悬崖上重重地跌落,形成了一面巨大的银帘,响声雷鸣,前赴后继,不断向谷底全速砸下,潭中一个接一个的浪花来不及激起,就被后一个浪花压下盖过,漫天的水雾四散飘飞,沁人肺腑,谭中的水清澈见底,就连小鱼儿也是透明的,见到人不懂得躲避,样子甚是可爱。

村里来了旅游大巴

据村民们介绍,由于山高林密,良好的植被将山泉水源很好的保护起来,一年四季水源丰沛。特别是在盛夏雨季的时候,瀑布流水湍急,发出的轰鸣声在几里以外都听得见。

为什么这么壮观的瀑布群却鲜为人知呢?村民们说,仁义村委地处山区,交通闭塞,过去是烂泥路,小车都开不进来,很少会有外地人进来,有些娶进来的外地媳妇没呆上一个月就跑掉了,交通不便,将大山与外界隔离开,这样的瀑布群更是极难被发现了。现在通村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村里人外出的机会多了,知道城里兴起了徒步游,回到村里跟大家一说,大伙惊觉:“我们的白水滩瀑布可是一绝,不正迎合了城里人的胃口吗!”于是,村里专门组织了上百名村民将徒步路线上的杂草杂木修剪整平,并在陡峭的路段挖好了一级级的台阶方便行走。乡亲们的这一设想,得到了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乡党委、政府、人大通过报纸、网站、微信等平台对白水滩瀑布群进行了大力宣传,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看瀑布、摘百香果、吃农家饭,仅国庆黄金周旅游前来徒步的游客就超过了一千人次,旅游大巴开进了大山里,村里的篮球场总是停得满满的。

带出了一条致富路

茶洞乡地处山区,辖区内高山绵延、河流星罗密布,自然景观迤逦秀美,物产丰富。

从2012开始临桂区就开展了“洁净临桂”、“美丽临桂·清洁乡村”,“美丽临桂·生态乡村”活动,改善了乡村的生活和生态环境。危房改造和改厨改厕政策的实施让村里的环境更加整洁有序,卫生条件也大大得到了改善。村子更文明,更漂亮了。

当然,地处大山的村子也有她不那么美丽的一面——贫穷。

地处半山区的茶洞乡有三个“十三五”贫困村,仁义村委就是其中一个。过去山里的交通不方便,种植的罗汉果、百香果虽然品质好,却很少有老板来收,很多摘好的果子因为不能及时运不出,烂在了地里,再加上山里的土地资源本来就有限,收入变得更少。

山里群众深深懂得“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2014年乡党委、政府决定修江洲至仁义公路时,得到了老百姓的大力支持,村民主动让田让地,分文不要,而且义务还投工投劳,没到一年一条坚固的盘山公路就建成了,种养的农产品能及时卖出去了,老百姓得到了正正的实惠。

为了发展山区经济,茶洞乡提出了从2012年提出的“一江两带三果四特色”即一条北江河,两条千亩水果带,三种特色水果(罗汉果、百香果、砂糖桔),四特色(特色果蔬、特色养殖、特色文化、特色新农村),通过产业扶持发展山区经济,接着又推出“春天到茶洞徒步小山村,夏天到茶洞看古城墙,秋天到茶洞摘百香果,冬天到茶洞摘百年好合”的四季游,再到今年推出的“生态旅游6+1”精品旅游线路,乡党委政府在旅游脱贫上也下足了功夫,现在新发现的白水滩瀑布更加支撑了这一设想。下一步,茶洞乡将积极整合资金帮助村民修路,并在川岩村的半山坡上修建停车场,方便更多游客来山区旅游,带动山区经济的发展。

茶洞乡将在保护好生态家园的同时,将逐步利用山区资源发展一批休闲观光旅游产业,来旅游的人多了,在村里吃饭的人就多了,有的村民建起了农家乐,有的还兼职做起了导游,游客离开的时候都会带上山里的土特产,现在村里的农产品都供不应求了,特别是山里的百香果,由于温差大,味道香甜可口,声名远播,很多外地的老板慕名而来收购,价格一斤从2元上涨到了5元,村民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

虽然旅游发展了,收入增加了,村民们也不忘记保护生态。他们强烈地认识到这是大自然的恩赐,要保护好才能可持续发展。村里父辈们有禁止电鱼、捕鱼的传统,即便是现在也还一直严格遵守着。每个村子都配备了保洁员,每天清理村里的垃圾,用切实的行动守护着大山,让子孙后代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Copyright (c) 2012-2013 临桂县人大常委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桂林电信热线运营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桂ICP备12005880号-1
电话: 传真: 地址:临桂县人大常委会(541100) 您是第:251973位浏览者

桂公网安备 450312020001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