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党恩不忘本 不拔穷根誓不休

——记桂林市临桂区人大代表、五通镇西山村党总支部书记唐龙发
来源:五通镇人大   作者:周荣华   发布时间:2021-3-9

 唐龙发,男,汉族,1964年5月生,现任广西桂林市临桂区五通镇西山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曾获广西桂林市“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任桂林市党代表、临桂区人大代表。所在村党总支部曾获临桂区先进基层党组织,桂林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以及自治区“五星级”基层党组织称号,并被评为桂林市2017年高标准基层党建一级示范点。

 西山村地处五通集镇西北面,全村总面积10.8平方公里,共有530户、2100人,村党总支部辖党支部2个、党员54名。几年前的西山村,“山多地少,道路不通,没有集体收入,生产生活的景象一片萧条,长期贫困也让全村百姓向前奔的那股冲劲儿都打了蔫儿。”“如何能让群众的生活条件好起来,闯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面对这个艰巨的任务,唐龙发毅然挑起重担,以身作则,团结村总支部一班人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带领全村群众艰苦创业,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经过几年努力,西山村实现华丽转身,一排排农村小别墅整齐划一,绿树红花簇拥着水泥路,村容整洁、环境幽雅,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2020年西山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5.9万元,全村人均收入由2013年的3686元增加到2020年的13000多元,得到实惠的村民,打心眼里感谢唐龙发。

抓思想、察实情,真情实意当好群众“贴心人”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唐龙发年纪虽然不小,但壮志仍然不减,一上任便迅速进入角色。面对群众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生产积极性不高,“等、靠、要”等思想深入人心的困境,他连续三个月挨家挨户走访了解,与村民面对面的交流,摸清贫困户的具体困难和实际需求,掌握了第一手资料;街头巷尾、田间地头随处可见他的身影,他手里始终揣个小本在写写划划,记录着全村2100多群众的民情意见。他时常告诉自己:“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又是群众选上来的区人大代表,群众相信我,才把这重担交给我,如果不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那就太对不起父老乡亲的信任和期盼了。”

 短短的几个月时间,他便掌握了全村群众的基本情况,不管说到哪家哪户,唐龙发都能把情况说得清清楚楚。在他那厚厚的小本子上,每一页都清晰地记录着每一位村民的家庭具体情况,家里多少人、几个劳动力、靠什么收入、经济条件如何、子女情况、产业情况、生活存在哪些困难等等,特别是对困难家庭的信息唐龙发更是了如指掌。一时间,唐龙发成了村里最受欢迎的人,很多群众有啥困难,都是直接找他咨询政策、反映难处。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随着唐龙发平时一点一滴帮助群众办实事的真情积累,群众慢慢接受了这个勤奋能干、热情爱民的老党员。也正因为老百姓对他“信得过”,在他频繁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决战贫困政策的动员下,大家重新拾起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抓班子、带队伍,竭尽所能当好支部“主心骨”

 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唐龙发深刻认识到:西山村贫困面貌难以改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党总支部作用没有发挥好,多年以来几乎处于半瘫痪状态。如今,要想彻底改变贫困,只有打造一支党性强、能力强、服务意识强、作风好的村“两委”干部队伍,才能更好的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走出一条稳固脱贫路子。

 为此,他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坚持高标准选能人、用强人,从返乡青年、致富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中选拔了一批工作能力强、富有责任心和具有开拓创新的优秀青年纳入到村级组织后备干部队伍,并把有理想、有责任、有干劲、作风正的新生力量吸收到党组织中来,提高了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干劲,使村党总支部充满了活力,永葆了旺盛的战斗力。同时,他在工作中尽心尽力,大力推行“三公开两办法一承诺”,扎实开展“四亮四比四评”活动,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健全了村党总支部学习、议事以及组织生活等13项规章制度,定期开展党性教育、业务知识等专题培训,有效提升了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近年来,唐龙发精心打造“人大代表联络站”,并建设西山村史馆,打造了人大代表文化长廊,提高了代表联络站各位代表的政治素质;同时,他注重从群众身边的小事入手,落实各项扶贫惠农政策,为群众谋福利,在他和村“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下,西山村从一个弱村,成功跨入了全市先进行列,西山村党总支部也成为了临桂区抓党建促脱贫的示范村。

抓发展、兴产业,攻坚克难当好致富“领头雁”

 “要想富,先修路”。西山村远离城区,针对行路难、发展难等问题,唐龙发把加快村级公路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带领村“两委”班子上下奔走,实事求是的地向上级政府和后盾单位介绍村情、村貌,积极的向交通、农业、扶贫等部门争取项目、资金支持。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争取资金272万元,修建了马鞍桥至马鞍自然村1.5公里产业发展道路,修建新寨自然村独田桥至凹坝水渠,实施西山公路至上西山自然村道路扩宽硬化工程,并争取到后盾单位支持27万元,扩宽了上西山自然村至村委的便民公路,让全村群众走上了平坦、舒适的“致富路”。

 良好的基础打下了,怎么让百姓脱贫致富成了唐龙发时刻琢磨的问题。唐龙发和村“两委”班子成员认真分析比较自己的优势在哪里、特色在哪里、出路在哪里,他一边做调查,一边寻找致富项目,并带着村里的发展能人到外地学习先进经验。经过反复研究,唐龙发提出:发展“种植养殖”是一条靠谱的脱贫之路,便组织大家去温室养殖公司考察。回来后,大家发展养殖的劲头更足了。

 说干就干,唐龙发根据西山村的实际情况,号召村“两委”成员会同第一书记、驻村队员等制定了一条符合西山村实际、长远结合的产业脱贫之路。他积极向上级各个部门争取资金,接连几个月日夜奔走,最终筹集到资金150万元,组建了合力肉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引进两套全自动化养殖设备,设备每年可以出栏3批温氏肉鸡,每批2万只。并通过召开党员大会统一思想,召开小组会议发动群众,挨家挨户做贫困户思想工作,带动了全村贫困户以产业帮扶金2000元入股合作社,合作社实行定年分红,贫困户每年每户预计可分红4000元,3年周期后,贫困户退股还可以返回本金。

 刚开始发展养殖时,大家对种养方面缺乏技术,养的鸡鸭不是成活率不高就是生长慢。为此,唐龙发自费到畜牧学校学习。回来后,他主动当起“鸡大夫”,走村串户为养殖户免费传授技能经验。并且,他时时牢固树立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意识,创新采用“支部+合作社+企业+贫困户”的模式,雇佣村中养殖能手集中饲养管理,党员能人无偿技术帮扶,企业负责销售,带动了全村近260户村民发展养殖产业。2018至2020年,全村贫困户每户分红400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30万元。

 同时,唐龙发利用西山村紧靠321国道和高铁站的优势,大力发展“抱团式”种植,成立两个水果合作社,带领群众打造了2000亩规模水果产业带。此外,他利用晚上休息时间,争分夺秒做党员思想工作,动员党员干部带头流转土地,打造了500亩菌类产业基地,建立了8个铁皮石斛种植大棚。在唐龙发的带领下,西山村实现了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既发展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也让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抓服务、惠民生,无私奉献当好基层“服务员”

 “现在路修好了,群众钱袋子鼓了,要让群众的精神也有大的变化才行。”唐龙发又有了新的想法。他充分利用乡村振兴等政策实施的契机,积极争取项目,不断加大对村级阵地建设的投入力度,完成村委办公楼升级改造,建成党建展示厅,丰富党员活动中心,规范农家书屋,改善了村委办公区域环境,提升了党群服务中心的配套设施条件。唐龙发经常强调:加强党群服务中心硬件建设不是目的,丰富服务内容、充分发挥作用才是根本。他身先士卒,自觉围绕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开展工作,打造了一个群众愿意来、经常来的党群服务中心。

 为了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唐龙发整合各类资源,积极与桂林市工人文化宫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每年定期在西山村举办扶贫专题文艺晚会,并印发“扶贫政策宣传单”给村民,提高了村民对扶贫政策的知晓率;他多方联系朋友,帮助5名贫困户解决就业岗位,帮助4户贫困户建设养鸡棚;通过协调,争取到桂林银行铁西支行和桂林市阿比克健身有限公司共捐助资金3万元,为全村28户贫困户购买了电视机并帮其安装了卫星接收器。另外,唐龙发购买了音响设备,以脱贫攻坚和“十九大精神”为主题创作2个小品;在各大节日期间,组织群众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等活动,使全村群众都沐浴在“文化惠民”的满足中。

 “让全村的乡亲们致富,是我的最大心愿、最大的事业;我的理想就是在有生之年通过实打实地干,多为村民办点事,让父老乡亲的钱袋子鼓起来,慢慢地脱离贫困。我也坚信,有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有我们大家的辛勤付出,用不了几年,乡亲们都能开上小汽车,住进小别墅;到那时,再没人愿意离开西山村了。”唐龙发兴致勃勃地说道。

 

Copyright (c) 2012-2013 临桂县人大常委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桂林电信热线运营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桂ICP备12005880号-1
电话: 传真: 地址:临桂县人大常委会(541100) 您是第:251973位浏览者

桂公网安备 450312020001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