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七一”重要讲话科学把握正确党史观

来源:学习强国   作者:耿化敏   发布时间:2021-8-17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党史观的科学建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树立正确党史观,准确把握党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站在建党百年新起点,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百年党史的主题、阶段、成就和经验作出新总结。

 党的十八大以来,初心使命逐渐成为党史论述的关键词

 百年来,党史主题经历从“革命”到“现代化”再到“民族复兴”的认识深化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革命”被视作党史主题,革命史观实质上就是党史观。“革命”是毛泽东同志党史论述的核心语汇,既有政治革命的本义,也有社会变革的转义。邓小平同志把建党以来的三十年历史总结为“中国革命最精华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成为党史的新主题,现代化史观成为风行一时的一种党史观。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角度,改革开放被视作“第二次革命”“新的伟大革命”,“革命”与“现代化”实现概念的通约。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出发,邓小平同志强调“四个现代化”建设是“政治路线的重点”“当前最大的政治”“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初心使命”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党史论述的中心话语。从2016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提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初心使命”逐渐成为党史论述的关键词。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把党近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归结为“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这是首次用“三个一切”表达初心使命是党的全部历史的旨归。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听取党史展览馆工作汇报时,强调突出主题主线,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一条红线,这是首次明确把初心使命作为党史的红线。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进一步总结指出:“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守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这把初心使命提升到党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原因的高度。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总结“党的一百年”的首个总括性论断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这些论述丰富发展了关于党史主题的认识。

 党的历史上首次明确地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立为百年党史的鲜明主题,深刻反映出将党史和民族复兴史统一起来的历史自觉

 “七一”重要讲话坚持以初心使命为统领,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归结为百年党史的主题。讲话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明确地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立为百年党史的鲜明主题,依据就是党史和民族复兴史的内在统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成百年党史的来路和归途。坚持大历史观,就要在近代以来的历史变革中,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建立党史与民族复兴史的统一叙事。“七一”重要讲话以鸦片战争作为党史叙事起点,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作为参照,比较党成立前后的历史,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阐述党的应运而生、辉煌历程和未来走向,总结党的成就和经验。作为一项共识,党史叙事的起点从1921年上移至1840年,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不断延伸,充分表明党史与民族复兴史的内在一致性。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贯穿百年党史的全过程。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贯穿党的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的全过程,是对党的历史发展的全覆盖。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揭示百年党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初心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主题,决定百年党史的主线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反映百年党史的主流本质是中华民族从沉沦走向复兴的伟大历程。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反映百年党史的进程和发展规律。从建党到建立新中国,从实行改革开放到进入新时代,党的历史进程不断向前,其发展的主轴和大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从党的丰富多样的历史表象中总结的具有普遍性的发展规律,党以坚守初心和使命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时代之问。

 只有那些贯穿历史全过程、揭示历史本质、反映历史规律、展现历史大势的要素,方能称其为历史发展的“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党史主题,深刻反映出党把党史和民族复兴史统一起来的历史自觉,深刻阐明党把握住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沉沦不可逆转地走向复兴的历史规律,深刻展现出党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

 新时代已经具有开创发展的鲜活实践,具备作为党史新阶段的客观依据

 深刻把握党史的新阶段,就要明确新时代的依据在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时代”作为表述历史时间阶段的代名词,有其赖以存在的政治、实践、理论等方面的客观条件。

 从政治上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形成,奠定了新时代开创发展的政治保证。一个时代是作为历史实践的主体——“人”所创造的。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创造了建党百年伟业。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发展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形成和确立了习近平同志在全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地位。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成为“新时代的领路人”,是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伟大斗争中形成的党的核心,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勤务员,是有担当的改革发展战略家,是重塑军队和国防的统帅,是国际舞台上的大国领袖,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发挥了举旗定向、领航掌舵的最高决策者作用。在共产党人的接力跑中,正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成功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从理论上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新时代开创发展的理论基础。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一个时代的诞生,必有其思想的独特创造。当代中国正经历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进行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为党的创新理论的产生提供了时代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为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提供了创新理论,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旗帜和行动指南。

 从实践上看,极不平凡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奠定了新时代开创发展的实践基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依规治党、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以党的十八大作为创立的起点,以党的十九大作为发展的起点,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未来延伸的落点,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作为“正在发生的历史”,足以构成独立的历史新阶段。

 从国际上看,中国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发生的新变化,奠定了新时代开创发展的全球影响力基础。伴随中国国际地位的跃升,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进人类福祉履行大国责任。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前所未有地走进世界政党舞台中心,目前与160多个国家的56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党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引领力显著提升,积极履行“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进步”的大党责任。

 从时代特征看,新时代具有区别于其他阶段的显著特质。关于时代主题,它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段内的一个新阶段,始终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展开。关于时代起点,它以党的十八大为起点,由党的十九大宣告进入新时代。关于时代趋势,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铿锵步伐。

 从“四个伟大成就”的层面理解党的发展阶段,党从此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的新起点上

 “七一”重要讲话根据党的历史、实践和理论的发展,科学划分党的历史阶段,阐明党的历史性贡献。把握“七一”重要讲话创新思想的精义要领,就要站在新时代的高度,从“四个伟大成就”的层面理解党的发展阶段,从“四个庄严宣告”中理解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七一”重要讲话站在新时代的制高点,首次用数字“四”表述党史的阶段和成就。讲话深刻总结了党创造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伟大成就”,用“四个庄严宣告”描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精神状态发生的历史性变化。由此,党的历史阶段从以往的“三阶段论”创新性地发展为“四阶段论”,体现党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第一个伟大成就对应党的第一个历史阶段。从建党到建立新中国的二十八年,党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党从此站在全国进行全面执政,从破坏一个旧世界转向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历史起点上。

 第二个伟大成就对应党的第二个历史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二十九年,党处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从此站在迈进社会主义社会、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起点上。

 第三个伟大成就对应党的第三个历史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召开的三十四年,党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历史转折,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封闭僵化到全面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和人民生活达到总体小康水平的历史性跨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活力的制度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党从此站在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大踏步赶上时代发展的历史新起点上。

 第四个伟大成就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党的最新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从此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的新起点上。

 从“九个必须”的角度把握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现实要求,充分汲取百年党史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精神伟力

 “七一”重要讲话坚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强调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提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九个必须”。对照既有的历史经验总结,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讲话提出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八项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等,可以发现“七一”重要讲话既有一以贯之的坚持运用,更有与时俱进的新概括。

 基于“中国之治”的伟大实践,党的领导、党的建设被一致地放在经验总结的“一头一尾”予以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定海神针”。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为党中央抓党的建设的鲜明主题,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七一”重要讲话要求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百年大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这两条经验是对“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刻把握。

 基于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一些党史经验的常规事项被列入其中。比如: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思想建党、理论强党这一传统优势的体现,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党史写照;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源自党指挥枪、建设人民军队的历史真理,是强党强国强军内在逻辑的统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源自中华民族的和平和睦和谐的历史文化基因,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外交的核心要义。这几条经验体现党对历史经验的稳定成熟的共识。

 基于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一些新事项摆在重要突出位置,体现党对历史经验总结的新思考。比如:为美好生活而奋斗,是践行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体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历史上看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走自己的路的结论,从现实和未来看是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要求;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针对的是国内发展的新特征新要求和国际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把握;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是坚持运用历史上的统一战线的重要法宝,更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汇智聚力。这几条经验体现党对时与势的战略判断。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历史观。伴随时代的前进、知识的增长和事实的更新,历史观不断发展和进步。总结过去,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又要站在今天认识的高度。“九个必须”既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经验总结,也是应对现实挑战、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现实要求,进一步拓展了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功能。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基金项目“高校中共党史学习教育的历史、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1XNQZ24)阶段性成果】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Copyright (c) 2012-2013 临桂县人大常委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桂林电信热线运营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桂ICP备12005880号-1
电话: 传真: 地址:临桂县人大常委会(541100) 您是第:251973位浏览者

桂公网安备 450312020001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