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的领路人

——记临桂镇人大代表、兰塘村支书王旺福
来源:临桂镇人大   作者:徐明成   发布时间:2015-2-10

“人大代表就是要为群众服务,当好群众的贴心人。”这是临桂镇人大代表、兰塘村支书王旺福经常挂在口中的一句话,然而他又不只是说说而已。

30多年前,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吹到临桂镇兰塘村委嵅陂村时,年仅21岁的做生产队队长王旺福,带领大家把嵅陂村打造成为了桂林市的蔬菜供应基地。进入新世纪,当临桂新区建设和城镇化的脚步“迈到”嵅陂村,村民一时还无法从失去土地的恐慌和迷茫中走出来时,又是他顺应时代发展为村民谋划好了出路。

打破“大锅饭”,他为村民规划致富业

临桂新区建设的热潮早已涌到嵅陂村。站在嵅陂村人迹稀少的村道上,放眼望去,周围已是高楼林立………“我家门口出去现在就是‘一院两馆’,以前那里都是我们村的菜地哩。”坐在已签订拆迁协议的村民家中,王旺福点燃一根烟,思绪回到以前,“你可能不知道,我们这个即将消失的小村子,以前可是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村,是桂林市最早的蔬菜供应基地。”嵅陂村很多年龄大一点的村民都对那段种菜的岁月记忆犹新,大家始终都认为没有王旺福,嵅陂村这个蔬菜基地也搞不起来。

村无业不兴。跟很多村子一样,改革开放初期的嵅陂村民被贫困压得喘不过气来。1983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已吹到了嵅陂村,但多年的“大锅饭”思维让嵅陂村的村民一时难以迈出脚步。“大家已习惯了跟着上面走,一下子说要自己决定自己的生产,大伙还真不知做什么好。”王旺福回忆说,“1983年的时候,全村都是矮矮的泥巴房,一到刮风下雨就会有房子倒。所以那时候大家都特别怕下雨。”王旺福说。

1983年王旺福刚好21岁,初中毕业的他就出去外面跑了几年运输,去过蛮多地方,眼界也变得开阔了。由于经常在桂林、临桂等地跑,王旺福发现城里人吃的蔬菜卖价不错。“那时候我心想,我们完全可以种蔬菜来供应桂林的市场。”一次偶然的机会,年轻的王旺福回到村里开会,因为刚刚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他一回村就感受到整个村的迷惘。“那时候我就下决心不走了,要为大家做点事情。”王旺福说。老队长见到他这么有干劲,就主动提议把队长让给他当。

说干就干。刚当上队长的他就把眼光瞄准蔬菜行业,他只身跑到市政府去跑项目要政策。“不能光去上面要政策,下面也要行动。当时我就提议大家搞集资,每家每户都出一担谷子。大家都很支持,我提议的第二天,大家就把谷子凑齐。”王旺福说。上级农业部门看到群众发展蔬菜种植业的积极性很高,就一次性给了10万元支持嵅陂村发展蔬菜种植。

那时候的10万元对普通农民来说是个天文数字。 王旺福用这10万元开展工作,经过一番努力,他们村的每一块菜地都能直接用水灌溉。他们还修通了从村里到县城的板车路,使得种出来的蔬菜能顺利销售到外面。在王旺福的带领下,两年后,村里的西红柿、冬瓜、豆角、苦瓜等蔬菜占到桂林市区市场销量的七成。“我们种的越冬西红柿获得桂林市的星火科技奖,一时间好多人来参观,桂林市的报纸、电视台都来采访。”王旺福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说道。不过更值得他自豪的是,他规划的蔬菜基地足足延续了10年,村里群众大部分都受益了。

走出“新路子”,他带领失地农民华丽转身

“那段历史已经成为了过去,我们现在要做的是顺应国家的城镇化发展步伐,实现从一个农民到城市居民的转变。”王旺福掐灭了手中的烟,思绪也一下从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回到了新的时代。

进入新世纪后,嵅陂村的蔬菜种植经历15年时间的辉煌后,受到冲击,村民种植蔬菜已无法继续赢利了。正当嵅陂村村民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一件改变整个村子命运的事情随之而来,与此同时王旺福也被党员群众推荐,当上村委支书、主任,成为全村的“领头雁”。

进入新世纪后,桂林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临桂新区,再造一个新桂林”的城市西扩发展规划。嵅陂村所在地就在临桂新区建设的规划范围内,嵅陂村大量土地被征用。2008年,村里一次性征地1200亩,村民们都变成了拿补偿款的失地农民。“土地都没有,又找不到发展方向,大家又陷入了迷茫之中。”王旺福说。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城镇化是大势所趋,我们应当利用政府给我们的优惠政策,实现成功转型。”王旺福直言。为了打消群众的顾虑,王旺福带领大家去南宁琅东学习考察,改变村民的思维。“琅东在开发的过程中,对于村民的安置方法是直接让村民住进商品房,然后再给每家配置商铺,较好地解决了群众变成市民后的经济问题,形成了‘有房有门面的特色街区’。”王旺福说。在他的努力推动下,村里146户人家中有90%的人都签订了新的方案。

2009年临桂新区建设时,王和生家的6亩地被征,他变成了一个手握50万元补偿款的无地农民。王旺福得知他想发展水果种植,就多方打听,帮助他在茶洞找到一片土地,让他继续干农民。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现有180余亩金桔和茂谷柑、25亩鱼塘及养鸭场。在村里像王和生这样的农户还有很多。同时,王旺福也意识到,像这样有生意头脑的村民毕竟是少数,很多人还是得出去外面打工。“大部分村民只会种田,没有一技之长,找工作也是蛮难的。”

为此,王旺福把目光瞄向了技术培训,积极联系县就业培训部门到村里进行开班,让失地农民有技术可以学。在他的推动下,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举办了工程机械驾驶、农用机械驾驶、电工、中式厨师和月嫂等各类培训,培训村民近300人。镇里还整合新区企业资源,在和兰塘举行了两期失地农民专场招聘会,12家用人单位提供了1000多个就业岗位………

“30年前我刚做生产队队长的时候,村里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村民住的都是泥巴房;30年后,尽管我们这个村子即将消失,但村民都住进干净舒适的电梯房,只要我们勤劳肯干,我们也会成为幸福的城市居民。”王旺福说。

 

Copyright (c) 2012-2013 临桂县人大常委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桂林电信热线运营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桂ICP备12005880号-1
电话: 传真: 地址:临桂县人大常委会(541100) 您是第:251973位浏览者

桂公网安备 450312020001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