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敢脱“贫困”帽,八载建成清洁村

——记宛田瑶族乡人大代表黄流成
来源:宛田乡人大   作者:陈英乐 黄元星   发布时间:2015-7-14

在距离临桂区60多公里的北部大山深处,有一个永安村,它隶属于宛田瑶族乡管辖,有8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280多户人家、1040多人。2007年,永安村村民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是典型的“偏远、贫穷、落后”的山区村。

2008年,乡人大代表黄流成走马上任永安村支书、主任,当时村里可谓一穷二白,群众生活水平低,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出行很不方便。2011年,永安村被评为自治区级贫困村。但出乎意料的是,在随后的3年时间里,永安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人均收入翻了近三番(2014年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8个自然村全部实现了道路硬化,还顺利脱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是什么带给了这座‘贫穷、落后’的贫困村翻天覆地的变化?难不成黄流成有通天的本领能带领村民们勇脱了贫困村的帽子?”带着疑问,笔者近日走进了永安村,一探究竟。

“吃螃蟹”带头致富

我们见到黄流成正是晌午太阳毒辣的时候,他正在自家的罗汉果地里忙活着施肥护苗。“今年罗汉果行情不错,我就在自家空闲地试着种600株罗汉果;村民们都看着呢,挣钱了他们才会跟着一起搞。我平时多花点精力打理地里的罗汉果,争取为大家找到一条增加收入的路子。”黄流成一边细心地护苗一边对笔者说。

他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他说:“我是村里第一个吃‘罗汉果’这只螃蟹的人,今年种植600株罗汉果,按去年每株收入60元的行情,今年大约有3万多元的收入。”

正是黄流成的这笔经济账,带动了村民开始在田间山头种植罗汉果。“现在留守在家里,不能总靠山吃山;听说黄支书要种罗汉果,我相信他,就跟着他也种了400株!”村民黄流发兴奋地告诉笔者,“还有下山自然村的赵福生和白石自然村的赵顺金也分别跟着种了600株和800株罗汉果。”

村民对黄流成这份沉甸甸的信任,是在2012年搞毛竹低产林改造时建立的。但是,刚开始搞毛竹低改的时候,村民们不理解。靠山吃山这么多年,大家一直都依照祖辈传下来的“割草修山”养护竹林,从没听说过还要给毛竹施肥的。

“给水稻施肥还能收成稻谷;给毛竹施肥,这不是浪费钱吗?”村民们对此议论纷纷。

黄流成坚信,只要自己提高了毛竹产量,村民自然会跟着做。他一面耐心地向村民们宣传毛竹低改的好处,一面在自己毛竹林做低改实验。他向上级扶贫办申请肥料,在竹山挖沟,把肥料撒下去;自己掏腰包买除草剂,炎炎烈日下背着喷雾器在山上喷洒;还把一些老毛竹砍了,扩大毛竹生长的空间。11亩的毛竹林,黄流成一个人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才完成毛竹低改。

经过黄流成的施肥和精心管理,第二年他家毛竹长势喜人,比一般村民家的毛竹长得更高更粗,卖了好价钱;冬笋出笋率也提高了30%,平均每亩竹山多生长10-20根冬笋,按照当时的市场价,这就是两三百元的收入了。

村民们看到黄流成毛竹低改的收效显著,纷纷放下疑虑来向他取经,自发地开始搞起毛竹低改了。

“实施毛竹低改,可以在原有毛竹收入的基础上提高40%,达到将近600元/亩收入,你说大家能不做吗?”黄流成笑呵呵地说。

善用巧劲修“致富路”

    村里毛竹长势越来越好,市场价格又高,2012年时,周长一尺的毛竹可以卖到每根18元。黄流成乐了,“永安村有成片的竹林,这不就是一片金山啊”!不曾想,这时却遇到一个难题:村里的许多道路又窄又小,而且都没有经过硬化,大货车进不去,山上的毛竹和山货也就运不出来。黄流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下定决心要为村里修水泥路、硬化巷道,打通致富的“任督二脉”。

“修建村道、硬化巷道不是件容易的事儿,这多亏了支书,他办法多,跑的勤,肯下功夫,带着我们实现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道路村村通’。”随行的村民黄仕贤对笔者说。

黄流成在大伙儿眼中是位“化缘”村官。他听说政府有“一事一议”修路项目,就天天往上级扶贫办、交通部门跑,如实反映永安村的村道情况,申请项目资金支持,包括水泥、钢材这样的物资也来者不拒。2011年以来,黄流成通过临桂区“一事一议”项目筹集到100万元,从临桂区扶贫办获得149万元,交通局拨付了500余吨水泥,乡“新农办”提供了100余吨水泥。

由于修路费用巨大,申请获批的资金还远远不够,黄流成就发动村民捐钱出力,让地让田,腾出村道。“村里修路每户大概出资5000元,这在农村不是小数目;田地也是村民的命根子,让出田地村民想不通。我就一遍遍地给村民做工作,讲人情,讲修路的好处;实在拿不出钱的就出工出力,总之就是想法设法大伙儿一块把路修好,早日致富。”黄流成谈起修路做村民的工作,还是心有余悸。

经过多方努力,黄流成为永安村陆续筹集到了巨额的修路款项,仅修建白石村村道的资金就有200多万元。如今,永安村的8个自然村,村村道路硬化,总长有19公里。除此之外,8个自然村的巷道也全部硬化了,村民出行方便了,山里的货物容易运出去,原本不值钱的“土疙瘩”变成了“金疙瘩”。正是便利的村道,引来了永安村致富的金凤凰。

环境不比城市差

村民的腰包鼓了,腰板也直了,可黄流成还高兴不起来。许多从城市返乡回来的村民纷纷向他抱怨,“村子的生活奔小康了,可环境还是‘脏、乱、差’老原样,赶明天娶个外地老婆回来,怕是留不住咯。”黄流成听了,暗暗下决心,要想办法带领村民们把家乡的环境搞漂亮,做得不比城市差。

2013年,“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掀起高潮,当地政府制定政策,给每家每户发放两个分类垃圾桶,并出台奖励政策:村民按照相关要求每建一座分类垃圾处理池,政府补助1000元。

黄流成敏锐地抓住这一契机,马上向乡政府申请补助,率先在中山村开展垃圾池试点,将垃圾处理池建在中山村二组的村庄周边,离一组200米,距三组1100米,村民们倒垃圾很是方便。

“以前,中山村的村民习惯把生活垃圾倾倒在屋前屋后、河间山沟,影响环境不说,还造成村容又乱又脏。自从建了垃圾处理池后,村民们自觉地把垃圾倒到垃圾池了,他们都说,这时为垃圾找到了‘新家’”。黄流成不好意思的对笔者说。

垃圾有了好去处,带来了干净环境,村民的反响很好。于是,黄流成又向乡政府申请资金,村委会自筹近万元,建设了9个分类垃圾池,保证每一个自然村都建有垃圾池。

垃圾池是建好了,但是村民们不懂什么叫垃圾分类,新修建的垃圾处理池也被堵塞了好几次。黄流成急了,他一个大老粗农民,自己也搞不清垃圾分类这回事啊!

黄流成急忙向乡政府“美丽办”工作人员请教,根据村里情况,按厨房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等将分成四大类,并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制作了宣传栏,张贴在村子中间。村民依照宣传栏指示,每天将分好的垃圾送到垃圾处理池,各家各户轮值清扫村道和焚烧垃圾。

现在,每天早晨永安村中山自然村的村民骑着摩托车在门前屋后相互招呼着“送垃圾去咯!”,在一片呼应声中,将自家分类好的垃圾运到村边垃圾池,形成了永安村一道独特的风景——摩托车送垃圾,正是黄流成的创举。

2014年,黄流成还组织村民向乡政府申请“三改”项目,每户补助1500元,进行“改厕,改厨,改水”,现已有80余户人家实现了“三改”,大大改变了农村厕所不卫生、厨房不干净的尴尬。

在采访结束之后,笔者特意去金钱、金竹、中山、下山等4个自然村走了一圈,发现村道巷道干净卫生、房前屋后都有绿化、村容村貌得到美化。“我们村的自然环境好,卫生条件也越来越好,生活条件也得到了很大改善,环境还真不比城市差!”黄流成骄傲地说。

Copyright (c) 2012-2013 临桂县人大常委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桂林电信热线运营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桂ICP备12005880号-1
电话: 传真: 地址:临桂县人大常委会(541100) 您是第:251973位浏览者

桂公网安备 45031202000116号